来源:滚动播报配资吧官网
(来源:中国航空报)
董航
“破解便携机管理难题,正是推动科研管理提质增效的关键切口。”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所信息技术部一次交流会上,关于便携机“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”的议题引发热烈讨论。作为支撑直升机研发、试飞及出差等重要工作的关键设备,便携机的智能化管理直接牵动着科研生产的节奏。然而当前管理环节仍存优化空间:每日堆积如山的纸质借用单据需人工逐项处理,查找、翻阅、归档等流程既耗时又费力;因天津与景德镇两地数据信息无法实时同步,跨地域设备调配效率低下,这些管理痛点犹如无形瓶颈,制约着整体科研工作效率的提升。
直升机科研涉及的业务覆盖全国多地,直升机所天津与景德镇两大科研区的技术人员频繁跨区流动,便携机作为移动办公的关键装备,日均借还量常年维持高位运行。面对这一现实需求,信息技术部系统网络室主任高小渭立即牵头组建专项团队,整合信息技术部各专业室精锐力量,成立“数字先锋”提质增效攻坚小组,以“优化便携机流转流程、打通跨域信息壁垒”为核心任务,着力构建标准化、数字化的管理机制,全面推动设备借还效率与管理效能的双重跃升。
展开剩余71%“要实现提质增效,必须用数据说话,用专业技能发力。”这是“数字先锋”小组达成的行动共识。面对跨地域便携机管理难题,小组成员立即启动工作包分解,构建“全流程诊断—精准施策—闭环验证”的攻坚体系。通过科学分工形成“数据采集组、流程优化组、系统开发组”三大作战单元,建立日例会、周复盘的协同机制,确保技术攻坚与业务需求同频共振。
在数据摸底攻坚阶段,团队创新采用“过程追踪+数据建模”双轨并行策略。以刘航、赵园生等青年骨干为核心的采集小组,通过驻点办公、动态监测等方式,对便携机全生命周期数据开展穿透式分析。他们以“毫秒级”精度记录15个关键节点的耗时数据,建立包含设备使用时长、审批时效、跨区流转等12项核心指标的统计体系。经过四个月攻坚,累计采集近两百个流程、五百余条有效数据,形成覆盖设备借还全流程的三维数据模型,为后续流程再造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。团队成员主动放弃多个周末休息日,对每张纸质单据实施“四重校验”,确保数据颗粒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。
在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后,“数字先锋”小组立即转入精准分析阶段。董航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清洗、分类与排序,锁定影响便携机借用效率的前二十项关键因素。袁泉运用“单侧汇聚型关联图”技术,在剔除不可抗力因素后,精准定位影响效率的末端因子。便携机管理员曹护青通过现场核验与统计建模,最终确认“审批环节耗时过长”和“信息统计效率低下”为制约管理效能的两大核心症结。这一突破性发现为后续技术攻关提供了明确方向。
针对核心问题,团队从“流程数字化”和“信息可视化”双轨发力。董航、袁泉带领技术组攻克“电子化审批流程”与“多字段数据实时同步”等关键技术,创新构建“借还信息数据库防错锁表机制”,将纸质审批升级为跨地域电子流程,实现津景两地审批人实时交互。袁泉同步研发智能数据看板,采用可视化UI设计与模块化架构,使非专业人员也能实时掌握设备状态。经三个月攻坚,便携机借用流程从91.5分钟压缩至7.1分钟,状态查询耗时由53.7分钟降至3.2分钟,管理效能提升超90%。“电子审批系统自动归档,数据看板实时更新,两地数据自动同步,现在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完成全流程管理,工作强度降低60%,差错率归零。”便携机管理员激动地说道。
“数字先锋”团队将创新成果申报直升机所质量小组评审,凭借系统化解决方案与创新突破,成功斩获代表研究所参加省级评比的入场券。在材料筹备阶段,董航带领团队对申报文档进行深度打磨,历经多次框架重构、多轮细节优化,对技术路径、实施成效、创新价值等核心模块进行逐字逐句推敲。在省级质量小组评审中,团队以“全流程数字化改造”为核心亮点,通过现场演示电子审批系统、智能数据看板等创新成果,直观展现便携机管理效率的跨越式提升。团队负责人表示:“这些荣誉既是对技术创新的肯定,更是对‘提质增效’理念的生动实践。”
从发现痛点到突破瓶颈,从团队组建到斩获荣誉,“数字先锋”小组用行动证明:提质增效不是单点发力的独角戏,而是大家一起演奏的协奏曲。每一次数据的核对、每一个问题的发现,每一轮技术的突破、每一回创新的攻坚,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智慧,最终让问题成为引路的航灯配资吧官网,让工作质效的提升由目标成为沉甸甸的果实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万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